English

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契机

1998-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史美圣 我有话说

最近,上海市教委推出了新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举措,为此,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了解近年来上海实施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据介绍,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小学和初中教育同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政府平等地提供给每个入学青少年符合办学标准的基础教育。它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它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学毕业(升学)考试应该取消其选拔功能,定位于升级进入初中的升级水平考试。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早就提出初中入学办法必须进行改革。1986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普及初中的地方要“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并按学籍管理规定,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学习”;1995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已经普及了初中还没有实施这项改革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施这项改革”。从中可以明显感到实施这项改革的紧迫性。

上海是较早实施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大城市之一。如果从1986年上海推出在郊县实施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对口升入中学举措算起,已经12年了。到1996年,上海市区初中入学办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静安、闸北、卢湾、浦东新区在市区率先实行重点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重点中学的初中部不再招收学生,使凡是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对口升入初中。这四个区的改革加快了全市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进程。去年,全市所有区县小学毕业(升级)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对口升入初中就读,初中入学办法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上海决定:市区小学五年级学生、郊县(含闵行区、宝山区、浦东新区、金山区的乡镇以及嘉定区)小学六年级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对口升入初中就读。从今年开始,小学毕业年级不再实行留级制度,小学毕业(升级)的学生,全部升入初中就读。重点中学的初中部一般不再招生,由于初中设点布局的原因,今年仍保留招生的少数区重点中学初中部,必须坚持免试就近对口入学的招生原则。今年,华东师大二附中等三所中学的初中部不再招生,上海外国语学校的招生,也遵循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原则,不再采取全市由小学推荐学生入学的做法,具体招生办法另订。在推进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同时,上海市教委要求各区县积极、稳妥地逐步将小学毕业考试命题权下放给学校。

上海市教委负责人认为,初中入学办法改革是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小学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以和谐发展,对于办好所有的初中和小学,提高本市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上海实施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经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别对小学、初中作了广泛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研究所也于1997年开展了对“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就近入学”改革的调查。根据调查分析,上海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作业量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并据抽样调查,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加,学生请家教减少,学生的升学压力明显减轻。在对初中入学办法改革后的初中预备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对进入中学的学习状况感觉良好。

另一方面,初中入学办法改革为小学创设了较为宽松的改革环境,为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许多学校根据区县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制定了素质教育实验规划,进行了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许多学校以初中入学办法改革为契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活动课程,深化对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多元化评价手段,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推进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同时,上海市教委和各区县加快了薄弱学校更新工程的步伐。根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原则,各区县除了进行校舍场地、装备设施更新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通过兼并,挂钩联办,改制试点,人员流动等方式,促使学校面貌、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有较大提高,逐步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符合办学标准的基础教育,使就近入学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上海市教委还强调,所有民办初中的招生必须列入各区县初中入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民办初中在招生时,可采用“电脑派位”的办法,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册或进行师生之间的面谈交流等办法录取学生。总之,民办学校要服从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大局,自觉遵循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宗旨和原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